你的位置:爱游戏真人app下载 > 新闻动态 >
退役不褪色,80后退役军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续航
发布日期:2025-01-23 23:43 点击次数:166
“终于完成捐献了,希望这袋‘生命种子’可以给那位小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1月9日,看着从血细胞分离机上取下来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装进造血干细胞专用运输恒温箱,咸宁的“80后”男子李刚(化名)舒了口气,脸上更是洋溢着抑不住的笑意。随着成功捐献,他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258例、湖北省第698例、咸宁市2025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2005年湖北省第一例捐献开始,至今已有696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截至2025年1月,在捐献的志愿者里退役军人成功捐献占比10%。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部队时都立过功、受过奖,又在地方都获得过各级荣誉称号。如今,他们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公职人员,还有的在辛苦创业,他们承担家庭重担的同时,依旧不忘军人本色,担当着一个军人的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带来的正能量,激励着无数捐献者勇敢面对未知的困难和挑战。退役军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故事,打消大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疑虑,同时,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者队伍,唤起更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关注,用可以再生的细胞,挽救那些不能重来的生命。
茫茫人海中,我们都是独特而又相近的个体。但十万人之中,或许只有一人与你拥有如此相似的“点点滴滴”,你们的生命拥有相通的“密码”,甚至在某一时刻,彼此的生命会紧紧相连……拥有如此相似的“点点滴滴”是缘分,更是责任。
展开剩余69%“总算是了了这桩心愿!当兵一天,一辈子都是一名军人,退役不褪色,这是退役军人的誓言,救人是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更应义不容辞。”当记者问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是什么心情时,他回答得如此爽快。
2012年李刚退役后,走在街上看到无偿献血车,上面写着“无偿献血 挽救生命”,因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李刚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听说每次献血最多能让3个处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受益,也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解别人的燃眉之急,从此以后,他每隔半年就会去定期献血一次。
2018年8月,又一次去无偿献血时,在无偿献血车上李刚看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本着留一份血样,挽救一个人的初心。于是,李刚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填写了志愿者登记表,正式成为成为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的一员。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李刚也遭遇了巨大的家庭挑战。2023年他的儿子不幸患上了恶性肿瘤,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对这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在最艰难的时候,社会的关爱就像一道曙光穿进了这个家庭的黑暗之中。儿子获得了小天使基金的资助,这个基金犹如雪中送炭,为他们的家庭在治疗儿子疾病的征程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刚并没有因为自己家庭的遭遇而沉浸在自我的悲痛或者抱怨之中。相反,他心中充满了感恩,感恩社会对他们家庭的帮助。与此同时,一种更为伟大的爱和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决定要做点什么来回馈社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让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经过严格的配型筛选等一系列程序,他的信息与华南地区一位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匹配成功。对于很多人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是一个犹豫甚至恐惧的事情,但是李刚没有丝毫的含糊,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他知道,这是他传递爱心、挽救生命的绝佳机会。
多年的部队服役经历让奉献精神深植他的内心深处,“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我就会努力去参与,更何况还是挽救一个生命。”李刚的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表示支持:“挽救一个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我们支持你!”
他的捐献日期定在1月9日,这一天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他将用自己的身体里蕴含的生命之种,去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希望之火。
2025年1月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李刚经过2个小时左右的采集,最终把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华南地区的一位白血病患儿。作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李刚默默陪伴了第696例捐献者的采集过程。
如今,12年多过去了,转业后的李刚成为咸安经济开发区一名公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他继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无论在哪个岗位,始终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中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虽然现在退役了,但在心里永远牢记着退役不褪色、卸甲不解志,遇到救人的事,肯定要上的信念。”李刚说。
融媒体记者:项华 通讯员:章晟
编辑:吕艳丽
发布于:山东省上一篇:没有了

